27.“一个忠实的热烈的勇敢的精干的战士”

上海平民女校关闭后,为了培养更多的干部,陈独秀等决定创办一所高等学校。这时,正值私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爆发风潮,校长灰溜溜地离开学校,学生们为继续求学,要求改造学校。

时任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在革命失败后从甘肃到上海,在《民国日报》发表文章,提出“欲建设新民国,当先建设新教育”。私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们读了,非常赞同,请《民国日报》总编邵力子代为请求于右任为校长。

于右任考虑到办学经费及教员等问题,有些踌躇。后经邵力子、柳亚子、杨杏佛、叶楚伧等人促劝,于右任同意担任校长之职,并将学校命名为“上海大学”。由于上海大学没有在北京政府立案,贵族大学看不起它,称它为“野鸡大学”。

当时孙中山从广东蒙难脱险,对上海大学颇为关注。1923年春,他亲自批准拨万元资助上大。国民党明令上海大学为党立学校,经费由国民党中央党部补助。五卅运动时,上海大学学生进行募捐支援罢工工人,当局开枪打死了学生黄仁,公共租界当局下令上海大学停办。

“高语罕是共产党领袖陈独秀的乡亲。正如江亢虎所说的,安庆是出人才的地方。独秀常对人说,语罕是一个忠实的热烈的勇敢的精干的战士。1925年秋末冬初的时候,他从德国匆匆回到上海来。这是因为上海五卅惨案起后,各地民族运动高涨,中国共产党需要增加干部人才,所以才从德国把他找回来。因为他是独秀的乡亲,可是共产党最初成立时就加入的。所以他一到上海,立刻就被派在共产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工作。那时宣传委员会指挥下,有一个上海大学,所以老高也就在上海大学担任教授。”【注释1】

语罕初到上海大学时,学校刚刚迁至闸北青云路师寿坊临时校舍复校,成为弄堂大学。弄堂口挂着于右任书写的“上海大学临时校舍”的牌子。语罕担任政治学的讲演,并在上海大学附属平民学校任课。

由于国共合作已经实现,上海大学也就成了共产党办的学校。这时的上海大学副校长邵力子、总务主任韩觉民、社会学系主任施存统都是共产党员,中国文学系主任陈望道过去是共产党员。社会学系教授李季、蒋光赤(光慈)、尹宽、王一飞、萧朴生、彭述之、郑超麟等也是共产党员。李季是语罕在德国的老朋友,光赤和尹宽是语罕在芜湖时的学生。

上海大学共有学生800多人,来自全国各地,以四川、广东、安徽等省居多,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等省的学生也不少。加上附设的平民学校和青云学校,一共仅有15幢民房,校舍严重不足。大部分学生参加勤工俭学,到报社、书店、青年会和中小学去做兼职工作。

语罕眼睛近视,一遇到接近他的人,十之八九都是人家先打招呼。一天教好了书,语罕正要走出去,好像丢失了一个什么东西,从教室找到休息室,从休息室找到图书馆,从图书馆再找到教室,忙个不停。

“高先生,你找什么东西呀?”有个学生问语罕。

“我找我的帽子。”

“你头上戴的不是帽子吗?”

语罕向自己头上摸了一摸:“该死!该死!帽子在自己头上,还要去找,真活见鬼!”【注释2】

语罕在上海大学时间不长,就准备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。于右任校长请民国日报社社长叶楚伧作陪,在同兴楼请语罕吃饭送行。

语罕非常珍惜同于右任的交往,高度评价上海大学:

“五卅运动是中国民族革命的前哨战,而担任这个前哨战之领导使命的,就是上海大学。上海大学是中国第一个民族革命大学,它的许多学生都进了黄埔,在北伐战役中露头角,此后在十年的内战中也发生了伟大的作用。”

于先生一生的革命历史自然是很多,但是上海大学却是他的革命事业中最光辉最蓬勃最灿烂的一页。据说他在莫斯科曾自豪地对人说道:我办上海大学,是对压迫者放的一颗炸弹。

诚然诚然。希望于先生这样的炸弹,比它更大的炸弹,再多放几个,因为现在是万分需要,但不知于先生究竟有余勇可贾否?【注释3】

【注释1】荣祖:《现代史料:高语罕之荣枯得失》,载上海《社会新闻》1933年第2卷第20期。

【注释2】杨甫:《高语罕在上海》,载《上海周报》1932年第3期。

【注释3】高语罕:《烽火归来》,华盛顿印刷出版公司1939年版,第76页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